當我們提到乾隆的時候,自然會想到康乾盛世,大清王朝發展到了巔峰狀態,但實際上到乾隆晚期,大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昔日的繁榮早已悄悄逝去,很多人將之歸罪於乾隆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故步自封,逐步被西方拉開了距離,最終導致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入侵。而最能證明乾隆閉關鎖國政策的事件莫過於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甚至還有一份歷來被人嘲笑的一道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聖旨。難道一向英明的乾隆到了老年就如此之昏庸,還是其中另有隱情呢?馬戛爾尼畫像
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以馬戛爾尼和副使斯當東為首的800多人使團訪問清帝國,於1793年到達,他們此行的目的是:
1.讓清朝增加對外貿易的港口數量;
2.為英國爭取像澳門那樣的地方,使之成為英國經營商貿的基地;
3.在中國開闢新的市場;
4.協商制度穩定的而具有普遍意義的貿易條款,其中包括對所有進出中國的貨物降低關稅。
當馬戛爾尼剛開始出發的時候,他信心滿滿,因為在出使之前他做足了功課,搜集了很多這個古老國家的材料,而且他曾經在東印度公司,以及殖民地當過高官,可以說談判的經驗十分豐富。但當他到達大清帝國之後,他明顯感覺到,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中國的皇帝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見到,而且他也低估了中國皇帝的能力。乾隆畫像
乾隆一開始對英國使團的到來表示出非常的高興,一路上對他們照顧有加,負責他們的保衛,以及日常開銷等,但是乾隆帝的態度實在是讓人難以捉摸: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
1.表面上非常重視,實際上採取的是忽略的態度。乾隆接見使團的儀式可謂是非常隆重,舉行宴會,雙方進行短暫交流,而且在接見以後,特意安排使團到京師北京參觀遊園,看一看大清江山,而且又在北京接見了他們一次,接待方面沒有問題,但就是觸及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貿易方面的問題。
2.馬戛爾尼多次找尋機會單獨覲見乾隆,以便交流通商事宜,均被拒絕。
3.乾隆在接見馬戛爾尼的過程中,問了很多膚淺的問題,如英國距離俄羅斯有多遠,他們的關係是否友好?義大利與葡萄牙是否距離英格蘭不遠,是否向英格蘭朝貢。
4.乾隆對英使團所贈送的禮物不感興趣,這其中包括晴雨表、天文儀器、袖珍地球儀,以及玻璃天象儀,甚至還有熱氣球。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
為何歷來對外面世界非常感興趣的乾陵皇帝,在面對英國使團時顯露出非常冷淡的態度,甚至還表現出有點愚笨的樣子(問的那些問題),並嚴厲拒絕使團提出的建議和請求?尤其那道歷來被世人所詬病的所謂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聖旨,難道乾隆真的如此昏庸,如此無能嗎?
實際上通過對當時國內國外經濟政治形勢的分析,我們也許就能夠找到答案:
【1】當時清朝的對外貿易狀況。乾隆晚期,中國1/7的茶葉都出口英國,自17世紀50年代茶葉被首次引入英國之後,英國對茶葉的需求直線上升,在五十年內,茶葉逐漸取代了咖啡成為英國社會的飲品時尚,到18世紀末,英國每年進口超過2000萬磅茶葉。
英國茶葉貿易主要由東印度公司控制,在東印度公司的業務往來中,茶葉貿易佔比高達90%,可以說大清朝基本控制了當時茶葉的供應。與此同時,中國的陶瓷、絲綢等等貿易也十分受歡迎,英國對中國商品需求不斷增大,而中國對英國產品需求則非常小,這也是為什麼馬戛爾尼來清朝的原因所在。清朝的對外貿易收支存在巨大的順差,從1775年到1795年,東印度公司輸入中國市場貨物價值大約3100萬兩白銀,而中國出口英國的貨物卻價值5600萬兩白銀,將近進口的兩倍。茶葉出口
【2】當時大清朝國內政治狀況。乾隆晚期與初期簡直是兩個世界,此時乾隆已八十多歲的高齡,此時的大清王朝早已不是乾隆初期的政治清明、官風純正、勵精圖治的樣子,現在整個官僚體系腐敗,大多數官員都珠寶私囊,朝中有富可敵國的大貪官和珅,地方有貪得無厭的地方官,從上到下,一貪到底,導致民不聊生,社會階級矛盾非常的尖銳,所以各地的小眾起義事件非常的多,尤其是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不斷發生叛亂,國庫虧空,整個大清王朝已經處於一種極度不穩定、危險的邊緣。年事已高的乾隆帝根本就沒有過多的心思關注對外貿易的事情,而是轉向將更多的經歷來處置國內矛盾問題上來,以確保祖宗江山的穩固,況且,乾隆想到,萬一要允許英國通商要求,西方的一些觀念隨之傳到大清,這更加會導致其統治的不穩定性,對維護自身統治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乾隆帝對英國使團採取了忽視應付的態度,表面上看是閉關鎖國,實際上大清王朝在當時對外貿易上還是非常佔據優勢的,只不過這種優勢抵擋不了民間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和不斷爆發的起義罷了。
乾隆晚期,是閉關鎖國,還是另有隱情
當我們提到乾隆的時候,自然會想到康乾盛世,大清王朝發展到了巔峰狀態,但實際上到乾隆晚期,大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昔日的繁榮早已悄悄逝去,很多人將之歸罪於乾隆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故步自封,逐步被西方拉開了距離,最終導致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入侵。而最能證明乾隆閉關鎖國政策的事件莫過於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甚至還有一份歷來被人嘲笑的一道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聖旨。難道一向英明的乾隆到了老年就如此之昏庸,還是其中另有隱情呢?
馬戛爾尼畫像
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以馬戛爾尼和副使斯當東為首的800多人使團訪問清帝國,於1793年到達,他們此行的目的是:
1.讓清朝增加對外貿易的港口數量;
2.為英國爭取像澳門那樣的地方,使之成為英國經營商貿的基地;
3.在中國開闢新的市場;
4.協商制度穩定的而具有普遍意義的貿易條款,其中包括對所有進出中國的貨物降低關稅。
當馬戛爾尼剛開始出發的時候,他信心滿滿,因為在出使之前他做足了功課,搜集了很多這個古老國家的材料,而且他曾經在東印度公司,以及殖民地當過高官,可以說談判的經驗十分豐富。但當他到達大清帝國之後,他明顯感覺到,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中國的皇帝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見到,而且他也低估了中國皇帝的能力。
乾隆畫像
乾隆一開始對英國使團的到來表示出非常的高興,一路上對他們照顧有加,負責他們的保衛,以及日常開銷等,但是乾隆帝的態度實在是讓人難以捉摸:
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
1.表面上非常重視,實際上採取的是忽略的態度。乾隆接見使團的儀式可謂是非常隆重,舉行宴會,雙方進行短暫交流,而且在接見以後,特意安排使團到京師北京參觀遊園,看一看大清江山,而且又在北京接見了他們一次,接待方面沒有問題,但就是觸及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貿易方面的問題。
2.馬戛爾尼多次找尋機會單獨覲見乾隆,以便交流通商事宜,均被拒絕。
3.乾隆在接見馬戛爾尼的過程中,問了很多膚淺的問題,如英國距離俄羅斯有多遠,他們的關係是否友好?義大利與葡萄牙是否距離英格蘭不遠,是否向英格蘭朝貢。
4.乾隆對英使團所贈送的禮物不感興趣,這其中包括晴雨表、天文儀器、袖珍地球儀,以及玻璃天象儀,甚至還有熱氣球。
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
為何歷來對外面世界非常感興趣的乾陵皇帝,在面對英國使團時顯露出非常冷淡的態度,甚至還表現出有點愚笨的樣子(問的那些問題),並嚴厲拒絕使團提出的建議和請求?尤其那道歷來被世人所詬病的所謂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聖旨,難道乾隆真的如此昏庸,如此無能嗎?
實際上通過對當時國內國外經濟政治形勢的分析,我們也許就能夠找到答案:
【1】當時清朝的對外貿易狀況。乾隆晚期,中國1/7的茶葉都出口英國,自17世紀50年代茶葉被首次引入英國之後,英國對茶葉的需求直線上升,在五十年內,茶葉逐漸取代了咖啡成為英國社會的飲品時尚,到18世紀末,英國每年進口超過2000萬磅茶葉。
英國茶葉貿易主要由東印度公司控制,在東印度公司的業務往來中,茶葉貿易佔比高達90%,可以說大清朝基本控制了當時茶葉的供應。與此同時,中國的陶瓷、絲綢等等貿易也十分受歡迎,英國對中國商品需求不斷增大,而中國對英國產品需求則非常小,這也是為什麼馬戛爾尼來清朝的原因所在。清朝的對外貿易收支存在巨大的順差,從1775年到1795年,東印度公司輸入中國市場貨物價值大約3100萬兩白銀,而中國出口英國的貨物卻價值5600萬兩白銀,將近進口的兩倍。
茶葉出口
【2】當時大清朝國內政治狀況。乾隆晚期與初期簡直是兩個世界,此時乾隆已八十多歲的高齡,此時的大清王朝早已不是乾隆初期的政治清明、官風純正、勵精圖治的樣子,現在整個官僚體系腐敗,大多數官員都珠寶私囊,朝中有富可敵國的大貪官和珅,地方有貪得無厭的地方官,從上到下,一貪到底,導致民不聊生,社會階級矛盾非常的尖銳,所以各地的小眾起義事件非常的多,尤其是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不斷發生叛亂,國庫虧空,整個大清王朝已經處於一種極度不穩定、危險的邊緣。年事已高的乾隆帝根本就沒有過多的心思關注對外貿易的事情,而是轉向將更多的經歷來處置國內矛盾問題上來,以確保祖宗江山的穩固,況且,乾隆想到,萬一要允許英國通商要求,西方的一些觀念隨之傳到大清,這更加會導致其統治的不穩定性,對維護自身統治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乾隆帝對英國使團採取了忽視應付的態度,表面上看是閉關鎖國,實際上大清王朝在當時對外貿易上還是非常佔據優勢的,只不過這種優勢抵擋不了民間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和不斷爆發的起義罷了。